English

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高校紧迫课题

1998-02-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肖玉华 我有话说

编者按

面对21世纪人才与科技竞争,高校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是一个紧迫的课题。目前,60年代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陆续到退休年龄,教师队伍进入新老交替高峰,部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出现青黄不接状况,加上一些院校骨干教师流失,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迫在眉睫。吉林大学的经验值得考虑和借鉴。

关于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目前教育界有一些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学科带头人是在学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中自然产生的,而不是选拔出来的,否则,会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提出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会造成新老教师间矛盾,在青年学术骨干中产生各种不平衡等等。那么,学科带头人到底需不需要培养和选拔呢?围绕这个问题,国家教委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通过反复论证调研认为,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支整体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既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又有组织领导科研群体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从吉林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所大学是我党1946年在东北创建的行政干部学院。1952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国家从北京等地调派余瑞璜、朱光亚、唐敖庆、吴式枢、高鼎三、公木等一批专家到吉林大学。这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记者日前采访这所大学时,校长刘中树一再说:“没有这样一批专家,就没有吉林大学的昨天和今天。”该校的同志认为,要把吉大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没有一支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是难以办到的,那种认为学科带头人队伍可以自然产生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吉林大学是较早制订《跨世纪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实施细则》的高校之一,近年,已有62名中青年教师被选拔为学科带头人,其中4人为国家教委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对这些学科带头人,学校每年都对他们进行考核,3年为一个滚动期,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该校计划到2000年形成有100人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为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队伍,该校一方面发挥老一代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依靠他们传、帮、带,另一方面给他们“吃小灶”,“压担子”,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领导职务。目前,学校已有70多名45岁以下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担任校、院、系、所领导工作,一批批政治思想好、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骨干被选派出国留学、进修或访问。对于出国人员,该校给予特殊关照。比如在评定职称方面,实行特评特聘,即使人在国外,照样评定,回国后开封生效。校领导、导师与出国中青年教师经常互通情况,保持联系。到目前,学校派出的700名留学人员中,有500多名已学成回国。近两年来,仅在国外获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回国工作的教师就有20多人。

一批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崛起,推动了该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1997年,该校有4种教材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教材项目;5项成果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材成果奖,两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完成并通过专家级鉴定。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199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该校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167篇,居全国高校第6位。该校也是唯一连续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高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